柳州公安历来是一支向科技要警力的队伍,公安干警能熟练运用各种“黑科技”一点也不稀奇。但在禁毒支队里,有一群鲜为人知的年轻人,他们不仅对各种“黑科技”的运用能信手拈来,还参与研发出了国内一流的“黑科技”,成为禁毒工作的“中枢神经”。既是情报研判高手,也是系统研发精英,他们对外只有一个代号:情报队。
毒贩“反侦查”悉数失效
2019年,一线缉毒民警向情报队求助,有一批毒品将从云南运到柳州,运送时间、运毒人员、交通工具、接头地点均不详,希望情报队能提供更多情报。
情报太粗略,有效信息实在太少,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这伙人有如大海捞针。但对于不仅玩转“黑科技”还参与研发“黑科技”的情报队人来说,这项任务虽然难度不小,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每一条情报线索都是行动的冲锋号。整整两天两夜,情报队员不休不眠,在“黑科技”的加持下,就在运毒车辆即将到达柳州时,最终将其锁定。该车一下高速,其动向便被紧紧“咬”住。
尽管毒贩的反侦查能力极强,使用了种种伎俩规避各种暴露他们行踪的可能,但在情报队的警员面前,这些伎俩全都失效。一线缉毒民警根据指引,在准确的时间果断出击,最终将毒贩人赃俱获。直到被捕,毒贩们也没想明白自己是怎么暴露行踪的。
2019年以来,禁毒支队情报队创新完善情报研判和侦控打击战法,通过数字化研判手段为一线办案部门提供涉毒案件线索202条,支持破案207起,其中公安部目标案件5起,省级目标案件1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74人,缴获各类毒品137.6公斤,涉毒车辆34台,毒资73万元。
神威“黑科技”自主研发
根据有限线索获取准确情报,为一线缉毒警力提供情报支持,这是情报队的日常工作。作为禁毒专业情报队伍,柳州市禁毒支队情报队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手中那套禁毒情报研判平台系统功不可没。这个号称禁毒“中枢神经”的系统并不是个外来系统,而是情报队参与自主研发的,是广西首个市级禁毒情报研判平台系统,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
别看他们的系统“黑科技”满满,但实际上,情报队的警员对于系统开发全都是“半路出家”,在来到情报队之前,他们大多是一线的刑警或巡警。但也正是因为有过一线办案的经验,在参与情报研判系统的开发时,他们更能抓住“痛点”,直击要害,做出的系统自然契合实战,所向披靡。
时代在进步,各种新技术日新月异,禁毒情报研判平台系统自2017年建成至今,也在不断迭代进化,并成为“广西打击制毒犯罪大数据中心”的核心应用系统。如今,这一系统不仅能对柳州的涉毒情报进行研判,还能对全区乃至国内的毒情进行分析,为涉毒案件的侦查提供情报引导,也能为社会毒品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近三年来,柳州市涉毒人员管控成效显著、缴毒数量逐年下降、社会面毒情趋势向好。由于参与研发的禁毒情报研判平台系统成效卓著,工作业绩突出,情报队先后荣获全国DIAS系统应用先进集体、柳州市公安局先进集体、柳州市公安机关警务创新评比三等奖、柳州市公安局集体三等功等荣誉。
始终“不想停”逐梦之旅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情报队民警有了强悍的信息系统,工作起来无非是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好不惬意。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熬夜加班几乎是他们的常态,遇到大案要案,屏幕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不眨眼。
“警队要向科技要警力、向数据要警力,那么,与科技、与数据接触的警员就得加倍付出。”情报队研判二组组长李琪说,每当一起涉毒案件人赃俱获,对于办理该案的民警来说就算是胜利收官。但对于情报队而言,案件永远没有完结,甚至可能是个新的开始。因为案前、案中、案后都会产生新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研判,很有可能会获取新的情报,所以这个时候,他们不能停,也不想停。
因为不能停和不想停,情报队的警员与家人爽约便成了家常便饭。研判一组组长赵聃的下巴至今还有个没完全愈合的伤口。前些天,因一起案件研判需要,赵聃开摩托车深夜赶回支队,结果因为太心急在路上摔了一跤,把下巴给磕破了,他没注意自己已经满脸鲜血,扶起车继续往支队赶。在向分管副支队长王国宏汇报工作时,还边擦着不断流淌的血滴边说没事,王国宏发现他眼神不对,才勒令两位同事将他送进医院。一查,脑震荡,医生下令必须卧床,赵聃这才肯在床上躺了两天。
在情报队,每名警员都像赵聃这么拼。如果问他们为什么?他们都会“抬”出从事缉毒工作一线20多年的大队长杨军,这位将“有荣誉年轻人上,有责任我来担”常挂嘴边的大队长,有过边拄拐杖、边打吊针边问话,有过被犯罪嫌疑人开车撞击引起过脑震荡,荣立过3次个人二等功和2次个人三等功,他是“全区优秀人民警察”,是“雷锋式好民警”。在年轻人心里,他是榜样,更是引路人。他言传身教,孜孜不倦,致力于以点带面,构建出一张由情报队辐射全市各基层单位的研判队伍网络,他让让队员坚信,“打造全区顶尖、国内领先的禁毒专业情报队伍”不只是口号,更是他们共同努力践行并且持续实现的目标。
作者 | 记者许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