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石榴意境——柳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经验的理论升华之四

来源: 柳州民宗委  |   发布日期: 2023-05-23 08:40   

▲2023年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暨“潮聚三月三·和谐在八桂”活动启动仪式在柳州市举行。图为启动仪式现场。黄 云 摄

石榴意境的表达,使人自然会联想到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形象。石榴果外表圆润,火红艳丽,犹如宫灯一样美丽,剥开厚厚的皮,你会发现玛瑙般的籽粒丰满晶莹,虽然颗粒众多,但排列整齐,紧紧地抱在一起。石榴花果并丽,火红可爱,历来被视为吉祥之果,是百子呈祥、多子多福的象征,恰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用石榴来比喻民族团结。他强调:“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石榴果“千籽同一”,石榴籽数量众多,但各形态相差无几,形象地喻示了我国各民族“多元”与中华民族“一体”的关系。同时,石榴籽紧密镶嵌,“千籽同胞”“千房环抱”,形象地反映和表现了各民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的态势,从而形成了石榴意境。石榴意境的基本内涵,就是各民族的“相互嵌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民族互嵌就不是简单地堆叠、拼凑,而是互相包含、互相依靠,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石榴”和“石榴籽”的关系,正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比喻。那么在工业重镇柳州的城区之中是如何呈现石榴意境的呢?

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建设相联系,同步部署,同步落实,按照“工业带动,城乡携手,党群合力,同心圆梦”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城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关系和谐、民生改善保障、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2022年柳州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行走在柳州的大街小巷,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情景,时时能感受到各民族同胞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火热激情。

各民族互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柳州石榴意境的主题。柳州各族同胞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打破了居住空间上的界限,消除心理空间的隔阂、猜忌、疏离,在民族自觉自愿基础上进行着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柳州自古就是汉族和岭南世居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壮、侗、苗、瑶、水、仫佬、毛南、回、汉等民族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点迁徙到柳州这片土地,他们落地生根,再也没有离去。在共同的生活中,各民族长期互相通婚,血脉相融,形成了各民族交错杂居的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柳州在城市建设中迎来了祖国各地数十万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同胞来到柳州创业就业、定居生活。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日益显露出地域广泛性、民族多样性、向城市流动的不可逆转性和常态化的特点。从2000年开始,柳州常住人口就一直多于户籍人口。长期的多民族互动、多文化交融,奠定了柳州多元的文化底色,形成了柳州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也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 不同民族同在一个工厂、同上一所学校、同住一个楼栋、同吃一桌宴席被视为理应如此的寻常事。

社区是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家园。在一定的地域内,不同民族成员在接触、交流、包容、磨合、融合中,形成共居共乐、具有深厚邻里亲情的情感共同体。鱼峰区的大龙潭社区和阳和村都是多民族“相嵌”的典型。大龙潭社区现有住户3700多户,居民8000多人,有汉、壮、瑶、苗、侗、仫佬、回等10多个民族,占居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大龙潭社区设立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制定了书记主任工作职责和走访联系、扶贫帮困等工作制度,创新社区服务载体,开展民情唱谈会,建起志愿者队伍,帮助各民族群众解决生活难题,构筑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打造民族互嵌社区。阳和村是多民族杂居的城中村,本地户籍人口5204人,外来流动人口近5000人,本地户籍人口中仫佬族占75%。200多年前,仫佬族祖先从湖南省迁徙到此。仫佬族村民说:“我们这里都是很融合,很包容的,不排外。我们村汉族、壮族、苗族同胞都有的,大家也不分彼此,不管你是那个族,都相处的很好。我们过民族节日,各个民族都跟我们一起过,这是村民之间感情联络、相互帮忙的一种重要方式。”

企业是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大熔炉。柳州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0家,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总数419家,拥有上汽通用五菱、柳钢、东风柳汽、柳工集团等6家超百亿企业,超10亿元企业37家。企业在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链和用工的方式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同胞汇聚在一起,形成共事共学的事业发展共同体。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螺蛳粉企业——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职工由汉、壮、苗、瑶、侗、土家、仫佬、水、毛南等9个民族构成,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全体员工的50%。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有汉、壮、苗、回、仫佬、侗、瑶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员工占全体员工的24.79%。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员工来自汉、壮、瑶、苗、回、侗、土家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员工占比约为46.0%。宝骏基地从特色机制、宣传引导、员工培养、社会责任、放眼全球五方面抓民族工作,践行起“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各族职工的责任与担当。这些企业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经营工作同谋划,保障各民族员工的权力,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开展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引导各族职工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产生活中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排头兵”。

在“互嵌”的主题下,工业城市柳州的石榴意境有三道风景线。

语言相通、文化互鉴,是柳州石榴意境的第一道风景线。城市汇聚不同人群,为多元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提供了可能。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语言)在城市里互动、互鉴、磨合、整合,共同繁茂着中华文化充满生机的枝叶,汇聚成灿烂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柳州被称为“桂中商埠”,自古以来就是重要商品集散地,各民族语言使用区域参差交错,语言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现象屡见不鲜。柳州话是西南官话中桂柳话的一支,也是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借鉴、相互糅合重生的产物。有史可查,明朝时南下戍边的官兵以西南官话为主,而逆西江而上的商贾讲广东话。以西南官话为母体、粤语声调为节奏、夹带柳州民族方言土语形成的柳州话语速偏快,听上去甚为硬朗,似乎自带一种自信昂扬向上的力量,这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柳州人的精神气质,使柳州人有一种宏大的气魄和豁达的处事态度。以前柳江上“跑船”的“疍民”所讲柳州话里面夹杂着非常多的“白话”(粤语方言);来自五湖四海的“柳铁人”把“南腔”与“北调”相融合,形成了“铁路柳州话”,这正是民族互嵌在语言方面的典型表现。在保护各民族丰富语言文化的同时,柳州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20年,全市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3%,各类学校课堂教学普通话使用率100%,远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语言文字便利。

各民族文化互嵌也生动鲜活地体现在饮食上。城中区历史最悠久、最大的菜市场青云菜市藏身在曙光西路,这里古时就是柳州城墙内侧极为热闹的官商要道。汉族、壮族、侗族、苗族、瑶族、仫佬族、土家族、毛南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相聚而居,居民在自家门口摆卖而形成菜市,现有摊位近900个。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结构孕育出多元包容、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在青云菜市,有民族风味浓郁的壮家粽子、苗家糯米饭、侗族油茶、新疆烤包子;有地方特点鲜明的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融安滤粉、贵州羊肉粉、越南卷粉;还有饱含记忆的老字号符老三露水汤圆、刘罗仙凉茶、高老林烧肉、豆粉馍、芋头糕、水糕、沙堆等美食。青云菜市是各民族借饮食文化交往交流的“喜乐会”,也是各民族互嵌交融的“实践场”。

休戚与共、经济互嵌,是柳州石榴意境的第二道风景线。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四分之一,已形成以汽车、机械、钢铁为龙头,化工、建材、食品、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并存、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今天柳州工业的发展成就与20世纪50年代国家工业布局紧密相关。在全国人民支援广西建设的浪潮中,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柳州,参加柳州钢铁厂(柳钢)、柳州热电站(柳电)、柳州联合机械厂(柳空)、柳州化工厂(柳化)、柳州动力机械厂(五菱)、柳州建筑机械厂(柳工)、柳州水泥厂、柳江造纸厂、柳州第二化工厂和柳北水厂的建设,见证了柳州工业起步、发展、腾飞的历程,绘就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

1958年1月,中央有关部门从全国各大钢厂选调了545名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到柳钢支援。自治区党委从全区各地选调了400多名县级、区级干部,从广西军区转业干部中调了一批校尉级军官,来担任柳钢的基层干部,在全区各市县吸收了6607名新员工加入柳钢建设。柳钢建设大会战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汉、壮、瑶、苗、侗等各民族的3万余名建设者,书写了“各族人民建柳钢,齐心协力助南疆”的动人篇章。

柳州市以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理念谋划发展螺蛳粉产业,实现“从街头巷尾到袋装速食”的工业化转型,成为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促进民族团结的大产业。柳州依托螺蛳粉产业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螺蛳、竹笋、豆角、大米、木耳等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在政府推动下,柳州螺蛳粉企业与民族乡镇签订螺蛳粉原料产业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不仅如此,柳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发展融合推进,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巧借“一地一品”产业特色,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非遗文化等纳入旅游体验当中,推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成为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方式。

亲如一家、共居互嵌,是柳州石榴意境的第三道风景线。族际通婚是测度不同民族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谐共居的多民族家庭,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在柳州的具体体现。柳州市3000份抽样调查显示:单一民族组成的家庭占50.14%(其中单一汉族家庭60%,单一壮族家庭29.6%);由2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占43.45%(其中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组成的家庭占86%);由3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占6.35%;由4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占6%。可见,柳州跨民族通婚比例非常高,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不分彼此,在心理上互相接纳,没有交往隔阂或禁忌,亲如一家。

200多年前客家人刘氏从广东嘉应迁到今柳江区拉堡镇的黄岭村,他们与壮族同胞诚恳相待,和睦相处,同饮一江水、同耕一垌田,从未发生过械斗,而且互相通婚。如壮族廖家许多子孙娶黄岭的刘姓,木罗的郑姓、刘姓等客家女为妻,生育的后代大多既会讲壮话,又会讲麻介话(客家话)。在柳州,汉族与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共居、共富、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维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已经形成。

柳州人设计并广泛使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识(LOGO)是石榴和紫荆花紧密结合的图案。石榴象征着团结,而紫荆花是柳州市市花,其花语是亲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家庭和睦、家业兴旺。五片紫荆花瓣和“石榴”,连起来的谐音是“五十六”,象征着柳州各族同胞永远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如今的柳州,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全方位互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红”映照龙城,民族团结乐融融,这是柳州民族团结经验升华的必然结果。

(作者何月华,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广西科技大学基地主任;徐杰舜,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科技大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媒体警讯

【民族团结】石榴意境——柳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经验的理论升华之四

发布日期:2023-05-23 08:40    来源:柳州民宗委

▲2023年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暨“潮聚三月三·和谐在八桂”活动启动仪式在柳州市举行。图为启动仪式现场。黄 云 摄

石榴意境的表达,使人自然会联想到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形象。石榴果外表圆润,火红艳丽,犹如宫灯一样美丽,剥开厚厚的皮,你会发现玛瑙般的籽粒丰满晶莹,虽然颗粒众多,但排列整齐,紧紧地抱在一起。石榴花果并丽,火红可爱,历来被视为吉祥之果,是百子呈祥、多子多福的象征,恰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用石榴来比喻民族团结。他强调:“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石榴果“千籽同一”,石榴籽数量众多,但各形态相差无几,形象地喻示了我国各民族“多元”与中华民族“一体”的关系。同时,石榴籽紧密镶嵌,“千籽同胞”“千房环抱”,形象地反映和表现了各民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的态势,从而形成了石榴意境。石榴意境的基本内涵,就是各民族的“相互嵌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民族互嵌就不是简单地堆叠、拼凑,而是互相包含、互相依靠,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石榴”和“石榴籽”的关系,正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比喻。那么在工业重镇柳州的城区之中是如何呈现石榴意境的呢?

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建设相联系,同步部署,同步落实,按照“工业带动,城乡携手,党群合力,同心圆梦”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城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关系和谐、民生改善保障、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2022年柳州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行走在柳州的大街小巷,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情景,时时能感受到各民族同胞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火热激情。

各民族互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柳州石榴意境的主题。柳州各族同胞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打破了居住空间上的界限,消除心理空间的隔阂、猜忌、疏离,在民族自觉自愿基础上进行着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柳州自古就是汉族和岭南世居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壮、侗、苗、瑶、水、仫佬、毛南、回、汉等民族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点迁徙到柳州这片土地,他们落地生根,再也没有离去。在共同的生活中,各民族长期互相通婚,血脉相融,形成了各民族交错杂居的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柳州在城市建设中迎来了祖国各地数十万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同胞来到柳州创业就业、定居生活。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日益显露出地域广泛性、民族多样性、向城市流动的不可逆转性和常态化的特点。从2000年开始,柳州常住人口就一直多于户籍人口。长期的多民族互动、多文化交融,奠定了柳州多元的文化底色,形成了柳州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也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 不同民族同在一个工厂、同上一所学校、同住一个楼栋、同吃一桌宴席被视为理应如此的寻常事。

社区是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家园。在一定的地域内,不同民族成员在接触、交流、包容、磨合、融合中,形成共居共乐、具有深厚邻里亲情的情感共同体。鱼峰区的大龙潭社区和阳和村都是多民族“相嵌”的典型。大龙潭社区现有住户3700多户,居民8000多人,有汉、壮、瑶、苗、侗、仫佬、回等10多个民族,占居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大龙潭社区设立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制定了书记主任工作职责和走访联系、扶贫帮困等工作制度,创新社区服务载体,开展民情唱谈会,建起志愿者队伍,帮助各民族群众解决生活难题,构筑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打造民族互嵌社区。阳和村是多民族杂居的城中村,本地户籍人口5204人,外来流动人口近5000人,本地户籍人口中仫佬族占75%。200多年前,仫佬族祖先从湖南省迁徙到此。仫佬族村民说:“我们这里都是很融合,很包容的,不排外。我们村汉族、壮族、苗族同胞都有的,大家也不分彼此,不管你是那个族,都相处的很好。我们过民族节日,各个民族都跟我们一起过,这是村民之间感情联络、相互帮忙的一种重要方式。”

企业是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大熔炉。柳州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0家,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总数419家,拥有上汽通用五菱、柳钢、东风柳汽、柳工集团等6家超百亿企业,超10亿元企业37家。企业在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链和用工的方式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同胞汇聚在一起,形成共事共学的事业发展共同体。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螺蛳粉企业——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职工由汉、壮、苗、瑶、侗、土家、仫佬、水、毛南等9个民族构成,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全体员工的50%。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有汉、壮、苗、回、仫佬、侗、瑶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员工占全体员工的24.79%。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员工来自汉、壮、瑶、苗、回、侗、土家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员工占比约为46.0%。宝骏基地从特色机制、宣传引导、员工培养、社会责任、放眼全球五方面抓民族工作,践行起“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各族职工的责任与担当。这些企业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经营工作同谋划,保障各民族员工的权力,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开展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引导各族职工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产生活中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排头兵”。

在“互嵌”的主题下,工业城市柳州的石榴意境有三道风景线。

语言相通、文化互鉴,是柳州石榴意境的第一道风景线。城市汇聚不同人群,为多元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提供了可能。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语言)在城市里互动、互鉴、磨合、整合,共同繁茂着中华文化充满生机的枝叶,汇聚成灿烂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柳州被称为“桂中商埠”,自古以来就是重要商品集散地,各民族语言使用区域参差交错,语言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现象屡见不鲜。柳州话是西南官话中桂柳话的一支,也是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借鉴、相互糅合重生的产物。有史可查,明朝时南下戍边的官兵以西南官话为主,而逆西江而上的商贾讲广东话。以西南官话为母体、粤语声调为节奏、夹带柳州民族方言土语形成的柳州话语速偏快,听上去甚为硬朗,似乎自带一种自信昂扬向上的力量,这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柳州人的精神气质,使柳州人有一种宏大的气魄和豁达的处事态度。以前柳江上“跑船”的“疍民”所讲柳州话里面夹杂着非常多的“白话”(粤语方言);来自五湖四海的“柳铁人”把“南腔”与“北调”相融合,形成了“铁路柳州话”,这正是民族互嵌在语言方面的典型表现。在保护各民族丰富语言文化的同时,柳州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20年,全市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3%,各类学校课堂教学普通话使用率100%,远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语言文字便利。

各民族文化互嵌也生动鲜活地体现在饮食上。城中区历史最悠久、最大的菜市场青云菜市藏身在曙光西路,这里古时就是柳州城墙内侧极为热闹的官商要道。汉族、壮族、侗族、苗族、瑶族、仫佬族、土家族、毛南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相聚而居,居民在自家门口摆卖而形成菜市,现有摊位近900个。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结构孕育出多元包容、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在青云菜市,有民族风味浓郁的壮家粽子、苗家糯米饭、侗族油茶、新疆烤包子;有地方特点鲜明的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融安滤粉、贵州羊肉粉、越南卷粉;还有饱含记忆的老字号符老三露水汤圆、刘罗仙凉茶、高老林烧肉、豆粉馍、芋头糕、水糕、沙堆等美食。青云菜市是各民族借饮食文化交往交流的“喜乐会”,也是各民族互嵌交融的“实践场”。

休戚与共、经济互嵌,是柳州石榴意境的第二道风景线。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四分之一,已形成以汽车、机械、钢铁为龙头,化工、建材、食品、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并存、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今天柳州工业的发展成就与20世纪50年代国家工业布局紧密相关。在全国人民支援广西建设的浪潮中,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柳州,参加柳州钢铁厂(柳钢)、柳州热电站(柳电)、柳州联合机械厂(柳空)、柳州化工厂(柳化)、柳州动力机械厂(五菱)、柳州建筑机械厂(柳工)、柳州水泥厂、柳江造纸厂、柳州第二化工厂和柳北水厂的建设,见证了柳州工业起步、发展、腾飞的历程,绘就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

1958年1月,中央有关部门从全国各大钢厂选调了545名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到柳钢支援。自治区党委从全区各地选调了400多名县级、区级干部,从广西军区转业干部中调了一批校尉级军官,来担任柳钢的基层干部,在全区各市县吸收了6607名新员工加入柳钢建设。柳钢建设大会战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汉、壮、瑶、苗、侗等各民族的3万余名建设者,书写了“各族人民建柳钢,齐心协力助南疆”的动人篇章。

柳州市以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理念谋划发展螺蛳粉产业,实现“从街头巷尾到袋装速食”的工业化转型,成为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促进民族团结的大产业。柳州依托螺蛳粉产业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螺蛳、竹笋、豆角、大米、木耳等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在政府推动下,柳州螺蛳粉企业与民族乡镇签订螺蛳粉原料产业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不仅如此,柳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发展融合推进,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巧借“一地一品”产业特色,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非遗文化等纳入旅游体验当中,推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成为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方式。

亲如一家、共居互嵌,是柳州石榴意境的第三道风景线。族际通婚是测度不同民族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谐共居的多民族家庭,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在柳州的具体体现。柳州市3000份抽样调查显示:单一民族组成的家庭占50.14%(其中单一汉族家庭60%,单一壮族家庭29.6%);由2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占43.45%(其中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组成的家庭占86%);由3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占6.35%;由4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占6%。可见,柳州跨民族通婚比例非常高,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不分彼此,在心理上互相接纳,没有交往隔阂或禁忌,亲如一家。

200多年前客家人刘氏从广东嘉应迁到今柳江区拉堡镇的黄岭村,他们与壮族同胞诚恳相待,和睦相处,同饮一江水、同耕一垌田,从未发生过械斗,而且互相通婚。如壮族廖家许多子孙娶黄岭的刘姓,木罗的郑姓、刘姓等客家女为妻,生育的后代大多既会讲壮话,又会讲麻介话(客家话)。在柳州,汉族与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共居、共富、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维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 已经形成。

柳州人设计并广泛使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识(LOGO)是石榴和紫荆花紧密结合的图案。石榴象征着团结,而紫荆花是柳州市市花,其花语是亲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家庭和睦、家业兴旺。五片紫荆花瓣和“石榴”,连起来的谐音是“五十六”,象征着柳州各族同胞永远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如今的柳州,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全方位互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红”映照龙城,民族团结乐融融,这是柳州民族团结经验升华的必然结果。

(作者何月华,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广西科技大学基地主任;徐杰舜,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科技大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网站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公安局    地址:柳州市学院路6号

桂ICP备:10002267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262号

网站标识码:4502000004    联系电话:0772-389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