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守护|广西法治日报:“双回访”搭建民心桥“款文化”为法治添力

来源: 广西法治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7-14 09:50   

刊登于2025年7月14日广西法治日报第4版

石愿合民警组织“寨老”在鼓楼里给群众“讲款”。

报记者 李艳 特约记者 韦崇结 通讯员 付丽丽

鼓楼里、风雨桥上,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侗族同胞齐聚一堂,听“款师”“讲款”、听民警普法;戏台上,普法节目热闹开演,法律知识深入人心;火塘边,警民促膝谈心共话平安……这一个个生动场景,勾勒出法治与民俗交融共生的和谐画卷。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创新推行警情回访、案情回访“双回访”制度,建立“全流程把关”执法监督机制,将侗族“款文化”融入执法过程中,执法质量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2025年柳州市第一季度群众安全感评分位列全市第一;今年5月,三江公安局程村派出所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回访让执法更加规范透明

“李大叔,山上的林地纠纷解决得如何?”7月10日,三江公安局独峒派出所教导员韦江龙来到独峒镇独峒村李大叔家走访。翻开回访记录本,一页页工整的笔迹见证着执法的规范与温度。今年6月,李大叔因山上种植的几棵茶树被人误砍引发纠纷。村民报警后,经韦江龙和民警多次调解,最终化解矛盾。“警民联系卡”上的号码,已成为村民遇事必拨的法律热线。

自创新施行接处警“一卡一回执”和案件办理“向您反馈”回访机制以来,三江公安局通过进家、电话、微信回访等方式,构建起“民警负责警情开展及时回访,所领导对重点警情开展跟踪回访,局领导对特别重大警情进行监督回访”体系。今年已累计发放“一卡一回执”5000多份,“警民联系卡”2万多张。

在案情回访方面,三江公安局根据各类刑事、行政案件的侦办情况,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向当事人通报案件进展、实际困难和下一步措施。对于办案中容易产生误解的环节,主动向当事人及相关群众公开相关事项,增强执法透明度,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可。

“全流程把关”提升执法质效

今年5月,程村派出所民警古越龙在审核一起殴打他人案件时,发现案件事实尚未完全查清,法律适用不准确等问题,立即指导办案民警补充调查,最终依法对几名违法嫌疑人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决定。

这是三江公安局建立“全流程把关”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的一个缩影。

在执法过程中,三江公安局建立从接处警到案件办结的全流程闭环机制,将执法监督关口前移,从警情分流开始就进行执法监督,狠抓自接警、规范调查取证等环节,着力从源头上做到每事每警每案规范。同时建立奖惩机制,通过行政案件处罚前考评、刑事案件诉前考评、所有案件月考评等“三考评”机制,实施执法质量考评并及时通报,对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按时按质整改。

针对民警执法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三江公安局在加强对全体民警执法能力培训的同时,推行派驻法制员制度,在全局范围内选拔执法能力突出的民警担任专职法制员,对所派驻单位的执法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从案件接处警、执法用语、现场取证、警情分流、案件定性、案件办理等方面,全流程闭环式跟踪监督,确保每起案件办理都合规合法,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将“款文化”融入法治建设

“款”是侗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款文化”中的款约类似于“乡规民约”,对侗族同胞发挥着服务和约束的功能。侗族村寨中熟悉村规民约、威望高的老人被称为“寨老”,具有高名望的人被称为“款师”。三江公安局根据侗族的“款文化”和民俗特点,展开法治宣传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在古宜镇南站社区的鼓楼里,一场特殊的调解正在进行。两户居民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双方情绪激动,各自找人欲上门向对方“讨说法”。程村派出所副所长杨柳与“寨老”杨显清联手,用“侗款”智慧化解邻里纠纷。当“邻里和谐,团结互助”的款约条款与法律条文相融合,两户居民最终握手言和。这种将传统“款文化”与法治建设相融合的创新实践,已在全县铺开。

三江公安局充分发挥侗族“款文化”影响力,将“寨老”培养成为“法律明白人”,利用侗族“讲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鼓楼组织开展“寨老”“讲款”和鼓楼普法活动,向村民讲解国家法律知识、政策法规及村规民约,传递法治“正能量”,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水平和法治素养,促进辖区和谐稳定。根据侗族同胞喜欢跳多耶、赛芦笙、奏琵琶、唱侗族大歌等情况,三江公安局组织人员创编侗语禁毒歌、反诈歌、交通安全歌,将特色非遗文化与公安普法宣传相结合,深受群众喜爱。今年以来,三江公安局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共568起,开展法律宣传活动37场次。

如今的三江侗寨,法治元素已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当“寨老”用古朴侗语讲解法律知识,当民警跟随芦笙节拍传授反诈锦囊,当乡邻间的争执化作相逢一笑的和解,三江公安局正在这片土地上,以实际行动奏响鼓楼里的法治之音。


媒体警讯

阳光下的守护|广西法治日报:“双回访”搭建民心桥“款文化”为法治添力

发布日期:2025-07-14 09:50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刊登于2025年7月14日广西法治日报第4版

石愿合民警组织“寨老”在鼓楼里给群众“讲款”。

报记者 李艳 特约记者 韦崇结 通讯员 付丽丽

鼓楼里、风雨桥上,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侗族同胞齐聚一堂,听“款师”“讲款”、听民警普法;戏台上,普法节目热闹开演,法律知识深入人心;火塘边,警民促膝谈心共话平安……这一个个生动场景,勾勒出法治与民俗交融共生的和谐画卷。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创新推行警情回访、案情回访“双回访”制度,建立“全流程把关”执法监督机制,将侗族“款文化”融入执法过程中,执法质量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2025年柳州市第一季度群众安全感评分位列全市第一;今年5月,三江公安局程村派出所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回访让执法更加规范透明

“李大叔,山上的林地纠纷解决得如何?”7月10日,三江公安局独峒派出所教导员韦江龙来到独峒镇独峒村李大叔家走访。翻开回访记录本,一页页工整的笔迹见证着执法的规范与温度。今年6月,李大叔因山上种植的几棵茶树被人误砍引发纠纷。村民报警后,经韦江龙和民警多次调解,最终化解矛盾。“警民联系卡”上的号码,已成为村民遇事必拨的法律热线。

自创新施行接处警“一卡一回执”和案件办理“向您反馈”回访机制以来,三江公安局通过进家、电话、微信回访等方式,构建起“民警负责警情开展及时回访,所领导对重点警情开展跟踪回访,局领导对特别重大警情进行监督回访”体系。今年已累计发放“一卡一回执”5000多份,“警民联系卡”2万多张。

在案情回访方面,三江公安局根据各类刑事、行政案件的侦办情况,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向当事人通报案件进展、实际困难和下一步措施。对于办案中容易产生误解的环节,主动向当事人及相关群众公开相关事项,增强执法透明度,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可。

“全流程把关”提升执法质效

今年5月,程村派出所民警古越龙在审核一起殴打他人案件时,发现案件事实尚未完全查清,法律适用不准确等问题,立即指导办案民警补充调查,最终依法对几名违法嫌疑人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决定。

这是三江公安局建立“全流程把关”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的一个缩影。

在执法过程中,三江公安局建立从接处警到案件办结的全流程闭环机制,将执法监督关口前移,从警情分流开始就进行执法监督,狠抓自接警、规范调查取证等环节,着力从源头上做到每事每警每案规范。同时建立奖惩机制,通过行政案件处罚前考评、刑事案件诉前考评、所有案件月考评等“三考评”机制,实施执法质量考评并及时通报,对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按时按质整改。

针对民警执法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三江公安局在加强对全体民警执法能力培训的同时,推行派驻法制员制度,在全局范围内选拔执法能力突出的民警担任专职法制员,对所派驻单位的执法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从案件接处警、执法用语、现场取证、警情分流、案件定性、案件办理等方面,全流程闭环式跟踪监督,确保每起案件办理都合规合法,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将“款文化”融入法治建设

“款”是侗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款文化”中的款约类似于“乡规民约”,对侗族同胞发挥着服务和约束的功能。侗族村寨中熟悉村规民约、威望高的老人被称为“寨老”,具有高名望的人被称为“款师”。三江公安局根据侗族的“款文化”和民俗特点,展开法治宣传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在古宜镇南站社区的鼓楼里,一场特殊的调解正在进行。两户居民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双方情绪激动,各自找人欲上门向对方“讨说法”。程村派出所副所长杨柳与“寨老”杨显清联手,用“侗款”智慧化解邻里纠纷。当“邻里和谐,团结互助”的款约条款与法律条文相融合,两户居民最终握手言和。这种将传统“款文化”与法治建设相融合的创新实践,已在全县铺开。

三江公安局充分发挥侗族“款文化”影响力,将“寨老”培养成为“法律明白人”,利用侗族“讲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鼓楼组织开展“寨老”“讲款”和鼓楼普法活动,向村民讲解国家法律知识、政策法规及村规民约,传递法治“正能量”,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水平和法治素养,促进辖区和谐稳定。根据侗族同胞喜欢跳多耶、赛芦笙、奏琵琶、唱侗族大歌等情况,三江公安局组织人员创编侗语禁毒歌、反诈歌、交通安全歌,将特色非遗文化与公安普法宣传相结合,深受群众喜爱。今年以来,三江公安局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共568起,开展法律宣传活动37场次。

如今的三江侗寨,法治元素已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当“寨老”用古朴侗语讲解法律知识,当民警跟随芦笙节拍传授反诈锦囊,当乡邻间的争执化作相逢一笑的和解,三江公安局正在这片土地上,以实际行动奏响鼓楼里的法治之音。


网站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公安局    地址:柳州市学院路6号

桂ICP备:10002267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262号

网站标识码:4502000004    联系电话:0772-389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