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法治日报:居民深夜被“神器”持续敲墙苦不堪言,民警巧解神秘噪声源......

来源: 广西法治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4-29 08:47   

如果你在家里

每天都能听到规律性噪声

怎么办

最近,居住在柳州市柳江区拉堡镇汇元大厦的居民覃女士很烦恼,每到深夜,她的家里就会响起规律性的噪声。为此她还报了警,经过社区民警走访调查发现,这规律性的噪声来自“震楼器”,是一场精心的报复。

图为民警与当事双方进行面对面调解

不久前,拉堡派出所频繁接到汇元大厦居民覃女士报警称,有人在深夜故意制造噪声。面对这一棘手问题,社区民警刘忠生没有简单地进行处罚了事,而是决定深入调查。他连续一周在夜间蹲守,最终成功找到噪声源——住户韦某使用自制的“震楼器”报复邻居。

为何韦某要使用自制的“震楼器”报复邻居?民警刘忠生在走访后了解到,这个“扰民者”背后原来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韦某是一名单亲父亲,独自抚养着一个年幼的女儿。在生意失败和离婚的双重打击下,他开始心理失衡,陷入抑郁,最终导致行为失控。

“既要维护公共利益,也要挽救这个家庭。”秉持这样的想法,刘忠生启动“一人一策”帮扶机制。他联合社区干部十余次上门,倾听韦某的心声,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协调柳州市公安局柳江分局心理健康服务小组,对韦某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刘忠生还想方设法联系上了韦某的前妻蓝女士,经过1个多月的耐心劝说,最终促成蓝女士返回柳州市,与韦某共同承担起抚养女儿的责任。此外,拉堡派出所联动了民政、卫健等部门,为这个家庭争取到儿童临时救助、免费心理治疗等5项帮扶政策,为韦某一家点亮了生活的希望。

在刘忠生的不懈努力下,韦某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诺不再制造噪声。“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多亏刘警官帮我们解决了这个大难题!”近期,刘忠生多次回访报警的居民后,得知汇元大厦已恢复了往昔的宁静。居民对刘忠生竖起了大拇指。


法律知识延伸

什么叫震楼器,生产、使用、销售它是否违法?

震楼器是一种震动马达,在使用时会发出较大的噪声。它原本是在工业生产中用于震动筛分的一种设备,但经过“改造”,逐渐被用于“解决”邻里矛盾,这才有了“震楼器”的名字。

律师介绍,工业生产中正常使用的震动马达并不违法,可一旦将其“挪移”到生活领域,作为扰民手段,它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就都存在合法性缺失的问题了。实践中,“震楼器”的生产和流通并没有产品批文和许可证,也不符合我国产品质量法中关于生产者应当在其产品上标注产品标识的明确规定。也就是说“震楼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都属违法行为,在合法的产品名单中,在正常的邻里关系里,原本都不该有“震楼器”的存在。

律师认为,“震楼器”的销售行为也属于违法,这已被司法实践所确认。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法院受理了一起因被告使用网购“震楼器”报复性扰民而引发的邻里纠纷案。结案后,法院向某电商平台发出司法建议,建议电商平台依法整治通过网络销售“震楼器”的行为。有关平台收到司法建议后,迅速采取措施,下架了全部“震楼器”及其相关产品。

“使用‘震楼器’的一个常见原因,是楼上噪声影响生活,在沟通无效、投诉无果、正常渠道走不通的情况下,不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连累无辜邻居,自己过不好也不让别人好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表示,对于邻里间的噪声纠纷,目前司法干预的效果是有限的,认定难、取证难、执法难、维权成本高,且违法成本低。在法律难以介入的情况下,才催生了“震楼器”这一畸形商品。

“通则不震”,梅志罡认为,要杜绝震楼,一方面要引导教育大家改变生活方式,让邻里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另外,通过城市更新工程,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加强楼房降噪技术的运用。此外,更重要的是继续强化社会基层治理能力,形成一套针对邻里噪声纠纷的沟通、调解、监管、处置机制,赋予基层执法者更灵活的权限,体现法律的威严公正,噪声扰民当止,震楼报复也不行,违者必将受到惩罚。让正常渠道走通,让守法讲理有用,“震楼器”自然就会销声匿迹。


媒体警讯

广西法治日报:居民深夜被“神器”持续敲墙苦不堪言,民警巧解神秘噪声源......

发布日期:2025-04-29 08:47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如果你在家里

每天都能听到规律性噪声

怎么办

最近,居住在柳州市柳江区拉堡镇汇元大厦的居民覃女士很烦恼,每到深夜,她的家里就会响起规律性的噪声。为此她还报了警,经过社区民警走访调查发现,这规律性的噪声来自“震楼器”,是一场精心的报复。

图为民警与当事双方进行面对面调解

不久前,拉堡派出所频繁接到汇元大厦居民覃女士报警称,有人在深夜故意制造噪声。面对这一棘手问题,社区民警刘忠生没有简单地进行处罚了事,而是决定深入调查。他连续一周在夜间蹲守,最终成功找到噪声源——住户韦某使用自制的“震楼器”报复邻居。

为何韦某要使用自制的“震楼器”报复邻居?民警刘忠生在走访后了解到,这个“扰民者”背后原来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韦某是一名单亲父亲,独自抚养着一个年幼的女儿。在生意失败和离婚的双重打击下,他开始心理失衡,陷入抑郁,最终导致行为失控。

“既要维护公共利益,也要挽救这个家庭。”秉持这样的想法,刘忠生启动“一人一策”帮扶机制。他联合社区干部十余次上门,倾听韦某的心声,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协调柳州市公安局柳江分局心理健康服务小组,对韦某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刘忠生还想方设法联系上了韦某的前妻蓝女士,经过1个多月的耐心劝说,最终促成蓝女士返回柳州市,与韦某共同承担起抚养女儿的责任。此外,拉堡派出所联动了民政、卫健等部门,为这个家庭争取到儿童临时救助、免费心理治疗等5项帮扶政策,为韦某一家点亮了生活的希望。

在刘忠生的不懈努力下,韦某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诺不再制造噪声。“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多亏刘警官帮我们解决了这个大难题!”近期,刘忠生多次回访报警的居民后,得知汇元大厦已恢复了往昔的宁静。居民对刘忠生竖起了大拇指。


法律知识延伸

什么叫震楼器,生产、使用、销售它是否违法?

震楼器是一种震动马达,在使用时会发出较大的噪声。它原本是在工业生产中用于震动筛分的一种设备,但经过“改造”,逐渐被用于“解决”邻里矛盾,这才有了“震楼器”的名字。

律师介绍,工业生产中正常使用的震动马达并不违法,可一旦将其“挪移”到生活领域,作为扰民手段,它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就都存在合法性缺失的问题了。实践中,“震楼器”的生产和流通并没有产品批文和许可证,也不符合我国产品质量法中关于生产者应当在其产品上标注产品标识的明确规定。也就是说“震楼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都属违法行为,在合法的产品名单中,在正常的邻里关系里,原本都不该有“震楼器”的存在。

律师认为,“震楼器”的销售行为也属于违法,这已被司法实践所确认。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法院受理了一起因被告使用网购“震楼器”报复性扰民而引发的邻里纠纷案。结案后,法院向某电商平台发出司法建议,建议电商平台依法整治通过网络销售“震楼器”的行为。有关平台收到司法建议后,迅速采取措施,下架了全部“震楼器”及其相关产品。

“使用‘震楼器’的一个常见原因,是楼上噪声影响生活,在沟通无效、投诉无果、正常渠道走不通的情况下,不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连累无辜邻居,自己过不好也不让别人好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表示,对于邻里间的噪声纠纷,目前司法干预的效果是有限的,认定难、取证难、执法难、维权成本高,且违法成本低。在法律难以介入的情况下,才催生了“震楼器”这一畸形商品。

“通则不震”,梅志罡认为,要杜绝震楼,一方面要引导教育大家改变生活方式,让邻里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另外,通过城市更新工程,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加强楼房降噪技术的运用。此外,更重要的是继续强化社会基层治理能力,形成一套针对邻里噪声纠纷的沟通、调解、监管、处置机制,赋予基层执法者更灵活的权限,体现法律的威严公正,噪声扰民当止,震楼报复也不行,违者必将受到惩罚。让正常渠道走通,让守法讲理有用,“震楼器”自然就会销声匿迹。


网站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公安局    地址:柳州市学院路6号

桂ICP备:10002267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262号

网站标识码:4502000004    联系电话:0772-389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