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守护:“移动天眼”守护万家灯火
发布日期:2025-08-15 16:08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民警和楼栋长在社区走访群众。
“5栋有群众反映昨晚有人飙车;8栋有人飞线给电动车充电;11栋有人反映昨晚楼下猜码声扰民……请大家在今天的工作中注意这几个部位。”8月11日早上8时,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警务室,县公安局程村派出所副所长杨柳正在给辖区的6名值班楼栋长通报情况,布置任务,商议巡逻防范注意事项。
由民警召集辖区楼栋长共商治理之道的情景,在程村派出所辖区,每天都在上演。
程村派出所辖区总面积523平方公里,总人口近8万人,但仅有民警16人,辅警25人。辖区面积大,人口多,警力少,这个矛盾如何解决?程村派出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基层群防群治措施,实施“楼栋长警务”,以治理创新夯实平安根基,实现警情处置更快捷,服务群众更贴心,辖区平安更可见,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处置更快捷
8月2日晚9时,南站社区一夜市摊有两拨人酒后发生争吵,双方情绪激动。接到小区楼栋长报告后,程村派出所民警快速出警,及时制止双方的过激行为。
“事情得到及时处理,得益于我们施行的‘楼栋长警务’机制。”民警荣玉珍说。
“楼栋长警务”制度,就是在居民小区中遴选若干楼栋长,采取居民自荐、党支部推荐、微信群互荐等方式,从居住在本小区的党员、热心居民、志愿者中选出。楼栋长每天轮流到党支部活动室坐班,在社区民警辅警的率领下,协助开展巡逻防范等工作。社区民警对应社区里的楼栋长组建微信群,将各楼栋内发生的家长里短以及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在微信群内通报。
“楼栋长都是本小区的居民,人头熟、情况熟,在实际工作中能起到带头的作用。”程村派出所所长吴丹弘介绍。
该所建立“派出所+红袖标”警务合作巡逻模式,以楼栋长、社区(村)工作人员、保安等为骨干,发动辖区的党员、物业管理人员、小区居民等,建立“红袖标”队伍,形成“社区民警+社区辅警+楼栋长+治安积极分子”工作合力,每天在各自辖区开展巡逻,织密警保联动的“移动天眼”。目前,辖区已建起由14名社区(村)民警辅警以及238名治安积极分子、楼栋长、平安志愿者组成的专群联动队伍,“孵化”出“警校商”“义警队”“党建联盟”等20多支平安共建队伍,形成了“公安指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专群结合工作格局。这种“邻里式”的自治,进一步激活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服务更贴心
南站社区居民滚女士的父亲因病长期卧床不起,其身份证已经到期,由于行动不便一直没去派出所补办。
8月4日,接到滚女士的电话后,楼栋长吴大姐向社区民警作了汇报。杨柳从调查走访和楼栋长的汇报中了解到,社区共有8名群众存在这样的情况,当天下午,杨柳带领所里有关工作人员,上门为大家办理了相关证件。
处处循民意,时时念民情。程村派出所依托“楼栋长警务”,积极推动警务前移,延伸服务管理触角,既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和楼栋长传达各项惠民政策、便民信息,又能让民警及时发现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小区治理的堵点、公共安全的漏点,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程村派出所辖区的南站社区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民来自全县14个乡镇的搬迁户,共4588户19642人,有侗族、苗族、瑶族等16个少数民族群众,人数占比94.52%。2018年以来,搬迁户陆续入住南站社区。程村派出所注重遴选少数民族居民担任楼栋长,利用少数民族的“也夜”“坐妹”“坡会”“打同年”等风俗开展宣传和服务活动。同时,程村派出所要求所有民警辅警学习侗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在办证服务大厅开设了“双语服务台”,使服务更加贴心周到。
平安更可触
今年6月2日,家住三江程村乡泗里村显塘屯的吴女士报警,称其放在山下棚子里的600元现金被盗。接到报警后,民警古越龙立即将相关情况通报至楼栋长微信群。其间,芦笙小区的一名楼栋长反映:3栋楼下小卖铺老板发现4个小孩出手阔绰,先后使用大额钞票购买了大量玩具和糖果。得到线索后,民警通过缜密侦查锁定了相关人员身份,并依法传唤涉案人员及其监护人到案接受调查,全额追回群众损失。
辖区治安环境复杂,程村派出所以“楼栋长警务”为抓手,落实民警结对楼栋长工作机制,扎实推动社区警务朝着精细化、规范化方向稳步迈进。该所将辖区划分为4个警务区,设立了2个警务室、4个调解室,派出所、警务区、警务室、调解室织成了一张密实的“守护网”,在打击、防范、服务等工作中紧密联动,高效运转,形成互补,辖区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从偏僻的村屯搬迁到县城,社区的变化真真切切在居民们眼前发生着。近年来,程村派出所辖区治安形势逐年呈现“发案双下降,破案办结双提升”良好态势,2025年以来,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80%,行政类警情同比下降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