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公安战线奔赴“十万大山”的扶贫一线,在大山深处尽情挥洒汗水,为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迈入小康奉献青春。他们把自己比作是党的事业中的一朵小浪花,他们的故事汇入到雄伟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他们是公安部派出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的民警群体。
贫困山区致富引路人
“朱书记驻村后,我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村里的产业也越做越大,他领着大家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大道。”
说起朱振,三江县独峒镇唐朝村的老乡们向来不吝惜赞美之辞。
2019年年初,公安部选派禁毒局干部朱振到唐朝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第一天,朱振就开始琢磨如何迅速开展工作,带领乡亲们尽快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都说侗家汉子心肠热,都说侗家小妹手儿巧。朱振格外关注侗族文化,从侗族古老手工艺侗绣中找到了出路。
今年10月17日,记者来到唐朝村村委会。在明亮的手工作坊里,两位侗家绣娘正在伏案劳作,一根根彩线轻灵舞动,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徐徐铺展。
10月17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唐朝村,村民在自家小卖部门口展示正在绣制的侗绣作品。
唐朝村是三江县“侗绣文艺村”,朱振便将侗绣作为帮助群众增收的产业来抓,创建“侗娘手工坊”,组织党员绣娘引领留守妇女抱团发展手工刺绣,顾家、传艺、脱贫“三不误”,绣出小康生活。目前,在“侗娘手工坊”刺绣的150位绣娘中,有42位绣娘是贫困户。
10月17日,在独峒镇唐朝村侗绣手工坊,绣娘正在绣制侗绣作品。
在朱振积极牵线下,国家禁毒办、公安部禁毒局采购唐朝村60万元侗绣产品作为禁毒宣传品和外事活动的礼品,既带动贫困户增收,又提升了侗绣的美誉度。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朱振穿起侗家衣、捧起油茶碗,走村串寨融入侗乡,带领唐朝村群众办茶厂、找销路、开发旅游项目,受到干部群众交口称赞。
“摆脱贫困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和奋斗目标!”在云雾缭绕的大山深处,在种植黑灵芝的山坳上,在养殖黄鳝的基地里,总能看见李健清瘦的身影。
李健是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民警。2019年4月,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投身帮扶三江县八江镇脱贫攻坚战场。
一到任,他便扎根基层、深入调研,力求吃透村情民意、理清工作思路。
一年多来,八江镇归内村、归令村、高迈村102亩的豆角种植基地,汾水村的黄鳝养殖基地,塘水村的菌包厂,归内村的黑灵芝种植基地一一建成,一系列产业扶持项目渐次实现,带动了上百个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
“我就是乡亲们的老乡”
刘竟是江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张家港边检站民警,2019年初被派驻三江县独峒镇八协村扶贫。
怎么扶?从哪里入手?驻村伊始,睡在村民家中的地铺上,刘竞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万事开头难。刘竞白天进村入户走访,脚步遍及全村每一个贫困户和已脱贫家庭;晚上整理笔记、上网查阅资料,努力寻找扶贫突破口。
经过走访,刘竞得知,三江县是公认的“黄金产茶区”,三江茶素有“中国早春第一茶”美誉。八协村家家户户有茶园,但茶叶档次不高,缺少精加工和深加工,价格上不去。
能否在茶叶提档升级上做文章?刘竞从张家港请来茶学博士到八协村手把手教村民采茶制茶,向单位汇报并筹集社会援助资金扩建改造升级茶厂,又联系单位向八协村捐赠一台价值9000元的茶叶发酵机。
去年8月底,首批550斤扶贫茶制作完成后销售一空,为112名贫困群众带来6.6万元直接收益。茶叶品质上来了,茶农们采摘的茶青价格也从每斤8元一下子涨到了15元。
刘竞又在塑造品牌上下功夫,成功注册了“苏桂情、边侗缘——八协红”茶品牌商标。同时,茶叶通过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质量合格检测。一年来,“八协红”扶贫茶为贫困村民带来了36万元收入、为村里带来4万多元的集体收入。
沉下身子、开动脑筋、倾力帮扶,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扶贫干部黄国平一直在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双手将贫困户扶上致富路。
“既然我来到了这里,我就是乡里的一分子,我就是乡亲们的老乡。”在对口扶贫的同乐苗族乡7个贫困村“两委”座谈会上,黄国平如是说。
黄国平带着扶贫工作组深入各村各户调研座谈,和第一书记商谈推动项目;利用轮休返回珠海的时机到珠海市扶贫先进单位学习经验,走访联系当地龙头企业,调研产业项目发展前景,推动村企合作。
在黄国平推动下,一批龙头企业先后来到同乐苗族乡,与贫困村达成村企合作协议,促成了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就业帮扶实践基地、珠海总站定点帮扶村千亩中草药种植园落地,归东村千吨茶青加工厂、高培村螺蛳养殖基地、归亚木耳产业示范园、八吉猕猴桃种植产业园、归东村野生葡萄种苗培育项目等一批富有活力的村集体合作项目建成投产。
56岁的黄国平已是三代同堂。因长期驻守三江县,他很少有机会陪伴正在日渐长大的孙女,偶尔也会跟同事展示孙女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视频,却很少道出心中的挂念。
向孩子们讲大山外面的故事
创立“玲音悦耳”“FAST”(Faculty、Ability、Skills、Think)等适合贫困村学生的英语、数学教学法,给孩子们带来“全心”的英语、数学学习体验,一个学期就帮助全村学生英语、数学两科平均成绩分别提升11.5分、8.8分……
半年多来,山东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青岛边检站支教民警张玲用爱心温暖学生、用师心授业解惑、用恒心浇筑事业,赢得了学校师生和家长们的尊重和爱戴。
10月17日,在良口乡寨塘村小学,来自山东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支教民警张玲辅导学生。
张玲是国家移民管理局第一批赴三江县开展驻村支教的77名民警之一,通过基础教学理论和实践培训,她完成了从人民警察到支教教师的角色转变。今年9月,张玲又成功申请了第二期支教任务。“扶贫先扶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要向孩子们讲述大山外面的精彩故事,引导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张玲说。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参加支教工作,可以带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和‘支教扶贫’的使命,为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皇岗边检站女民警李波也在用自己的努力照亮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
10月17日,良口乡寨塘村小学,孩子们开心的笑脸。
李波支教的美耀小学位于同乐苗族乡的半山腰,群山环绕,交通不便。该校自建立以来,教学设施虽在不断改善,但相对于外面的学校,教学设备、教学条件还是很落后。
支教期间,李波努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总结出了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并对全校教师进行了教学培训,以便将更多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李波说,支教工作虽然辛苦,但她在这里收获了当地村民的尊重和孩子们纯真的爱,也对支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支教本身就是一颗爱和慈善的种子,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帮助别人的愉悦,同时也是对自身价值的探求和肯定。奉献精神影响着当地的孩子、当地的老师、当地的村民,他们也会将这种精神传播下去。”李波说。
记者手记: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三江采访,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心灵一遍遍得到净化,灵魂一次次受到洗礼。扶贫民警走进侗乡、融入群众,树立了新时代人民公安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新形象,建起了警民卯榫衔接、和谐互助的“鼓楼”,架起了党和人民心连心共克时艰的“风雨桥”,谱写了各民族“多声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合唱”。
在三江,有一些细节让人震撼。
2小时!在独峒镇唐朝村,我们想去对面山腰的村寨看一看,这是村干部告知的路程时间。俗话说:“望山跑死马。”山路九曲十八弯,翻过一山又一山,有时人和车还要一起“坐船”过河。扶贫民警把这当成了“日常”——走遍了对口帮扶的63个贫困村。当天赶不回,就在村部凑合一宿;村寨任务重,就反复去,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再去,直到任务完成……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在三江,有一些场景让人心疼。
坐落在山顶的富禄苗族乡归述村,10月份的气温已降到10摄氏度以下,山风穿透我们身上的单裤,寒意沁入骨髓。遍山种植的钩藤又到了收获的季节,来自广东佛山的民警坚守在山上的钩藤加工厂工地,督促工程建设加快完工,以便村民能就地及时加工钩藤。他们的鼻子被冷风吹得通红。
在三江,有一些小事让人温暖。
归东村的葡萄丰收了,一亩能增收2000元;寨塘村的扶贫茶厂里,采茶女一天采的7斤茶青能卖91元;唐朝村的侗族绣娘,在家“带着娃、看着家、绣着花”,挣到了工资,脸上乐开了花;七团村的小学生不仅学会了打篮球,还敢向支教民警发起“挑战”;汾水村孩子们设计的校服标志上,一双雪白的翅膀闪闪发光,那是他们飞出大山的梦想……
扶贫民警们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把人民警察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融入三江的山山水水、侗乡的一草一木。
致敬奋战在三江脱贫攻坚一线的民警,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智慧和汗水,坚守在“十万大山”,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战场。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本报融媒体报道组记者蒋熙辉、程林杰、莫水土、蒋菱枫、陈路坤、侯泽武)
来源:人民公安报